伊頓紀德品牌有兩條使命,一是要“引領中國校園服飾變革” 二是要“推動共同教育價值重建”。
而在近兩年的品牌運作中,伊頓紀德團隊越來越注重后者,并用一些行動來踐行這一使命。伊頓教育公益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目標是以公益推動教育,將商業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
古人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很幸運,伊頓紀德團隊所選擇的教育領域——正是一個“舉而措之天下之民”的領域。
做以人為本、回歸教育的本質的公益
2012年,伊頓教育公益小組成立,標志著伊頓教育公益從目標不聚焦的捐贈轉向專業化、特色化項目運作。
2014年,伊頓教育公益的三個項目——“兒童哲學閱讀推廣”、“科學認讀•生活識字”和伊頓學園——正式啟動。
“項目”意味著有明確的長期目標,有規范的組織行為,有成熟的評估體系。但這遠遠不夠。在社會變革理論中,理念占據著中心舞臺。同樣,這一條適用于公益。
伊頓教育公益走的不是傳統的以物為本、扶貧救濟的路線,而是讓公益以人為本,回歸教育的本質。
以第一個項目“兒童哲學閱讀推廣”為例。
這個項目的內容是是以“酷思熊”兒童哲學童話繪本為載體向偏遠的小規模學校推廣兒童哲學。這套繪本由教育家、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擔任名譽主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擔任主編。叢書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系統中挑選出的五十四個涉及兒童思維和品德發展的概念,如仁愛、自律、寬容、誠信、簡樸、求真等等,再用童話的方式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個項目的目的是“用孩子的邏輯啟蒙哲學”,開啟和豐盈兒童的價值世界、精神世界,讓兒童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個項目“科學認讀•生活識字”則試圖讓農村的教育模式從“以師為本”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本位。這個項目以簡便的“剪貼識字本”為載體,從兒童出發,以兒童熟知的生活背景中的漢字為學習資源,讓孩子在生活中識字,把識字變成一種鮮活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境,引導兒童自主學習。
而第三個公益項目——伊頓學園——則嘗試回應當下鄉村凋敝、傳統流失、價值荒原的社會問題,以教育為樞紐推進鄉村建設,在鄉村構建一所“究天人之際”的種子站,以“康健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為宗旨,聚集、孵化一批知行的鄉村建設人。
一個理念不會僅僅因為它好,而一下子從邊緣變為主流。
接下來,需要的是執行者發揮智慧把目前看不到的可能性展現出來。
用商業模式贏利,來改善邊遠鄉村小學
全球的商業體制只有一個目的:利潤最大化。但偉大的企業一定還有另外的核心使命,伊頓紀德品牌正是走在這條路上:我們通過商業模式來賺錢,并用這些錢來改變鄉村,選擇去做可能對社會產生改善的事情,這是伊頓公益的目標。
“伊頓紀德品牌服務的是師資、環境、教學質量居于前20%的學校。但是,伊頓教育公益服務的卻是那些位于后20%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我們想通過這種削峰填谷的方式承擔和改善社會問題。”伊頓品牌創始人陳忠先生說。
同時,伊頓教育公益還兼顧商業的高效、專業、靈活等特征。
很多公益組織重視過程大于結果,但是,伊頓公益注重實效,重視結果、重視規模。
2014年,兒童哲學已經推廣到400多所農村小規模學校。2015上半年的目標是1000所,也已完成。
2014年,“科學認讀”項目已經在南京附近的農村小學和打工子弟小學進行實驗,計劃在未來推廣到云貴川的幾百所鄉村小規模學校。
按照城市的現實來說,農村的很多東西都是不可理解的。假如以想象為依據,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所以,伊頓公益要為那些農村小規模學校提供切合他們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一種方法因為太復雜而無法得到傳授,因為太昂貴而無法得到推廣,那么就應該讓它變得更簡潔、成本更低。要想產生重大的影響,就要花很長時間,展開實驗并進行調整。
例如,兒童哲學教學手冊是一個僅僅十頁、圖文并茂的小冊子。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科學認讀”推行一頁紙備課。在把“科學認讀”推廣到云貴川幾百所小規模學校之前,伊頓公益選擇幾處試點,開發出適合農村的課程內容和課例資源。
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受益
如果思想要扎根和傳播,就需要一些捍衛者去做推動前進必不可少的事情——勸說、鼓舞、誘導、勉勵、啟發、感化、改變認識、說明意義、巧妙把握……
一個公益組織很難完成上述的諸多事項,這就要求公益執行者用新的方式整合資源,建立合作網絡,并積極地與利益相關者合作,運用靈活的,適合當地的情況的策略腳踏實地地工作。
目前,伊頓公益合作的組織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這是一個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為主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開展各種與教育改革、教育創新、教育調查相關的項目與課題。他們為伊頓公益成立了一個兒童哲學創作團隊,并提供農村小規模學校信息,鄉村教師培訓、鄉村繪本閱讀情況跟蹤等。
玄武區“科學認讀”課題組:這個課題組由原江蘇教育學會會長周德藩、語文特級教師陳樹民發起,由南京玄武區12所小學、100位教師組成。他們成立了伊頓紀德“科學識字”導師委員會,組織導師組,赴校進行暑期教師培訓、通過上示范課、觀摩鄉村教師上課等方式提升鄉村教師教學水平。
愛心衣櫥:愛心衣櫥以“用愛心呵護孩子冷暖”為使命,通過各種不同渠道,匯聚社會各方力量籌集資金,給偏遠、高寒地區的孩子們定制防風防雨保暖透氣的新衣服。兒童哲學繪本項目通過愛心衣櫥的志愿者,將繪本、繪本閱讀課程帶到江西、四川、青海等地的鄉村學校。
愛德基金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和國內最具影響的民間組織之一,其旨在促進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社區發展與環境保護、災害管理等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伊頓教育公益通過愛德組織的“益只行囊走天下”活動,為參加活動的南京高校支教社團提供兒童哲學繪本,由志愿者將兒童哲學繪本閱讀課程帶到鄉村學校。
……
麥肯錫思維的其中一個特征是——窮盡一切可能性。伊頓教育公益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受益。
以兒童哲學項目為例,伊頓教育公益做的不僅僅是送繪本,還有制作繪本教學手冊,培訓支教大學生,開通QQ群進行線上教師培訓,通過酷思熊兒童哲學繪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發布兒童哲學繪本項目進展以及為鄉村孩子們提供展示交流平臺,組織兒童哲學繪本閱讀大賽,設置簡單易操作的參賽要求,鼓勵更多鄉村學校積極參與等等。
鄉村建設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
在伊頓的三個公益項目中,科學認讀是針對一二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兒童哲學針對有閱讀能力的孩子,而伊頓公益希望鄉村建設的種子能在伊頓學園生根發芽。
如果小小的個人努力變成大規模的實踐,個人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揮出變革的力量。但是,首先需要讓個體生命力得到涌現,從Learn to Survival轉身到Learn to Be,“挺身成為自由人”。
“在個體的生命中,卑微、無力、無常、破碎、苦難、有限、必死、孤獨、被拋、異鄉感甚至庸俗、無聊、“煩”構成了我們的日常體驗,讀書是為了什么,它不應該是讓你考研、考證、考公務員,或者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讓你從生存跨越到存在,直面生命與靈魂。”
伊頓學園的首席導師程平源在伊頓學園的開園日上說,他為伊頓學園設置了三科:哲學科、社會科和教育科。
哲學科從張志揚的書開始,關注個體生命的綻放。
“把張志揚的書列為先讀數目,一是可以幫助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回到生命問題;二是使我們更加切身并富有創造性地來學習和研究,而不是陷身在職業化的專業教育與這個時代的大眾娛樂狂潮中。三是通過閱讀張志揚的著作,各人面對自身找到自己的切身方向,哲學的或其他方面的,然后進入。”
要想解決鄉村的問題,就需要有發現“真問題”的洞察力。如果想培養洞察力,開展社會調查是唯一的途徑——這是伊頓開啟社會科的原因。
“教育科”里面的教育是包含了為整個人生的幸福和完滿性服務的過程,它區別于狹義的學校教育,為了這個目標,教育科的學習和研究針對當下中國教育領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實踐。
在教學方面,哲學科采取讀書會形式,每人先期閱讀張志揚著作,按照專題個人進行報告、討論。
社會科的教學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在調查和研究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加入每周一次的讀書和討論的環節,教學計劃提供專題閱讀書目供小組學習和個人自學。
教育科分研究、實踐、啟蒙(或自我實現)三個層次。在研究層面,采用讀書會形式。實踐層面,是聯系鄉村教育項目或具體的教學實踐,如伊頓紀德的公益項目“科學認讀•生活識字”和“兒童哲學閱讀推廣”。啟蒙或自我實現是指受教育者可以從自身、從身邊做起,創造一個富足、平等、公平、友愛、互助的團結社會。
結業時,考核每一位學員的標準是能每個人能有一個課題,能獨立運作一個建設鄉村、改善社會的項目。
作家綠妖曾經寫過“當孩子跟你要一個蘋果時,他想要的或許并不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真的給了他一個蘋果,他就以為你只能給他一個蘋果。”
伊頓公益的三個項目給予鄉村學校的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救濟福利”,而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解決之道。它借用商業的手段,選擇合適的方式,實驗、改進、推廣,并希望通過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