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稻花飄香時節,伊頓學園歷屆學員再一次推開伊頓學園的柴扉,回到起點,以“社創賦能營”為題,聚焦鄉村建設之事上磨煉,在鄉建案例與社創案例的抽絲剝繭之中,回應當下迫切的項目發展需求,共同探尋超越時代和超越個人局限的路徑,守望鄉村,共建學員共同體的庇護所。
一顆顆種子棲居鄉村
知道千里之遙,有一個地方:晴耕雨讀、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伊頓學園在歷屆導師和學員們共同努力下生長成如今的模樣。從2014年開園,四年間,伊頓學園已有四十余名學員畢業。他們從大興安嶺的林地來,他們從長江邊的田間來,從江西贛州的山崗,從湖北隨州的農場,從安徽宣城的學堂來……曾經的伊頓學園員們,而今重聚于茅山腳下侖山湖畔的幾爿茅舍書房。
在學園一隅,一座“會呼吸的房子”是第二期學員尚劍波、施慶文當年所建的自然建筑。如今,劍波在家鄉湖北隨州創建的“土團之家”,依舊從現代混凝土建筑的困局出發,探索從土地中獲取力量的自然建筑。慶文則希望在未來三年內,將永續生活研究社打造成南京郊區可持續自然教育基地。他們的學弟許斌(第四期學員)以“萬物家園”為平臺,持續深耕『萬物有靈且美』深層生態學工作坊、非暴力溝通、共學小組,他想如測試土壤一樣,管理家園。“這三年,我們在教育,醫療以及農業三個維度探索可持續生活之路。”而第七期學員米襄接手映山土書館項目時,森林菜園、村民共建、物種調查,也已被納入計劃……
從建造土舍到耕作田間,從悟道自然到躬身環保,這群年輕的鄉村建設者聽從內心的召喚,像一顆顆種子棲居鄉村,思考、克服、超越,或推進鄉村教育,或建立永續生活研究社,或探索自然建筑、生態村建設、教育創新……他們孵化的鄉建項目破土而出、春華秋實,又隨風飄灑。
一座村莊應是一所學校
在當下的教育公益界,伊頓學園或許是一種實驗探索,但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里,它自有傳統延承:人文經典上溯有古希臘的阿卡德米學園和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鄉村建設可以踵接晏陽初、陶行知等現代知識分子……伊頓學園執任導師夏中義先生說,伊頓學園是非學歷,非權力、非市場的,是一種生命樣式的選擇。
在伊頓學園,生活簡單樸素、甚至清苦。學員們須自然勞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依“議事規則”自治,做中學,群己權界,發展公共理性。陪伴伊頓學園最久的執任導師程平源先生指出,在現實壓力如此巨大的當下,大家從事社創需要尋找或重建共同體。
這里設人文科,閱讀偉大的書籍,深化價值判斷,確立個人存在之根,喚醒對永恒事物的敬畏。導師景凱旋先生勉勵大家去“行動”,去“開啟生命的開端”,尋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梭羅先生170年前發問:“ 到時候了,應該有一所所不平凡的學校,一座座村子應該是一間間大學……難道學生們不能寄宿在這里,在康科德的天空下受文科教育?難道我們不能請一位阿伯拉爾來給我們講學?讓一切有學問的社團到這里來報告?!……”伊頓學園在導師們和學員們的努力下在一天天生長著。
高度的理想主義,徹底的現實主義
這里設項目科,主張學習與個體的生命發生聯結,結業考核是基于真正的社會(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案(項目)。伊頓學園的往期學員們對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鴻溝的體悟更加真切。伊頓學園園長陳忠先生于此心有戚戚,以“高度的理想主義,徹底的現實主義”鼓勵在場的學員們。他說,思維能力的形成,脫離不了真實的活動。我們身體的各種感官都會引發思維的連接。一種心智模式的生成,總是離不開思維與行動之間的轉換,直至轉為手工、技藝。手工、技藝繼而又促進整個思維和心智,雙方交互螺旋迭代。
從資源稀缺中發掘出生機,在約束中從浪漫到精確,從目標設定、社創模式、產品設計、組織運營等探索社會創業,鄉建社創先行者們的社會創業的智慧讓在場的學員們受益頗多?;鹕酱迤放苿撌既?、全國返鄉大學生論壇發起人陳統奎老師提出“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以全球的鄉村建設案例為基礎談“半農半X的生活”,談各種力量擁擠之下的“再造新故鄉”以及“六次產業再造故鄉”方法論。原蒲江縣箭塔村第一書記伍茂源老師則基于箭塔村的社區營造歷程,以“活的社區生活”孕育共同體精神。鄉村筆記發起人金一斐、無奇不游聯合創始人鄭潔瑩則已以不同的視角詮釋游學旅行與鄉土研學,如無奇不游的“敘事者”,鄉村筆記的“教育性”。泥土日記創始人姚元元則賦予了伊頓紀德裁損襯衫和生產耗料新的功用性、藝術感和文化價值,用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醒村民的文化自覺和經濟自足。
知行是一個功夫,須在實踐探索中持續迭代精進。北京倍能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與評估中心張靈鴿老師從 “如何打造可持續的社會企業”導入,帶領學員們從社會企業的機構評估指標、財務可持續策略、商業模式分析、組織能力建設等,深入剖析學員們各自的項目現狀,探討可能的解決途徑。這是一次賦能,學員們在導師們的支持下,共同探尋超越時代和超越個人局限的路徑,沉淀后再出發。
作為伊頓紀德的教育公益項目,伊頓學園以教育介入生活,以教育介入鄉村,已成為一個聯結公益、教育和學術的樞紐。如園長先生所說,它既是導師們的學術共同體,又是學員們的學習和成長共同體,也是學園與周邊村民的情感和價值共同體。“聚是一把火,散是滿天星”,五年一聚的星火天明就要散去,星星群布的未來或許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