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伊頓紀德《優教育》主辦的以“科學與人文同源,面向未來培養創新人才”為主題的優教育思想力沙龍·校長思享會在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開啟。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程平源,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朱焱,攜手150余位校長、老師聚焦“創新人才培養”,洞察高質量學校發展的“常量”與“變量”,共同探討面向未來的學校高質量辦學行動路線圖。
、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就會生活在過去。今天和未來的世界,“抱殘守缺因循守舊”的行為,正在各行各業被快速折舊;以創新謀改革,越來越成為破解一切發展難題的根本出路。我們亟待變革教育治理體系,讓“創新”深深嵌入時代。
教育的理想是照亮人性之美, 培養具有學術素養、專業精神與審美情趣的人。如何以素養為基,轉變育人方式,構建一個追尋讓人成為人的教育生態場?如何通過選課走班、教研團隊重塑等方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創造性人才?
科學與人文同源,讓人成為人
程平源(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人文學最本質的規定在于,其傳統是“讓人成為人”,使生命被煥發出來。人文學科是一種生存方式,其中充滿了思想和審美享受的時刻。人文學對人性成長的滋養,在于審美的喜悅、審慎的思考、對過去的覺悟、開闊的理解力、批判性思考,照拂人本已對于生命的渴望和洞視生命的需要。
現代教育之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現代教育一直是人文價值的傳播者和守護者,人文學正是在大學的精神中傳承,以培養有教養、有擔當、具備人文情懷、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
人文性同樣是理性化機制的產物。通過批判性思維獲取真理,無論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都是如此。因而在現代世界,科學與人文來自同一源頭,而非相互對立。
基于腦科學的未來教育與人才培養
周加仙(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似乎容易受到‘神話’和錯誤觀點的影響,這些觀念源于浪漫的理想、一廂情愿的想法或者對孩子的愛。推動教育發展最迫切、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就是不斷更新教育系統的知識庫。”
教育神經科學把學習者的外在行為表現、內在心理過程和內在生理機制統一起來,從而實現了對完整人的研究與培養。其研究成果可以極大提高教學的效益,讓教師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每一間教室都是腦科學實驗室,每一位教師都是腦科學家。”周加仙教授列舉了一些基于教育神經科學的教學設計。 比如用具身認知的方法,通過建立特定語義與對應的神經網絡的連接,促進語義理解,或利用鏡像神經元的原理,通過模仿形式進行語言教學;通過“做中學”積累現實經驗,從而激活抑制錯誤概念的神經網絡。
杜威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像昨天一樣來教今天的孩子,那么,我們就剝奪了他們的明天。”學習是在腦中逐步形成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玩耍、好奇心、社交、注意和睡眠等非常簡單的行為,都可以增強人腦的才能——學習。
實施好新課程方案,為創新人才培育奠基
成尚榮(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靶指向拔尖創新人才。2022年的《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確立五條“基本原則”,凝練重點,鮮明聚焦教育的高質量發展?;A教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定要通過課程改革。
第一,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加強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如勞動教育、美育。第二,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習真正目的是學以成人,因材施教以“成人之美”為境界,倡導合作學習,推行個別化教育,但要在情境、實踐中進行。第三,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讓核心素養成為學生帶得走的東西。OECD從主動使用工具、在異質群體中學會互動、積極行動三個角度闡述核心素養;日本強調“思維能力”,即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元認知思維、適應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第四,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課程綜合本質是打開學科邊界、眼界、胸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五,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學中做、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實踐育人觀強調,學生是立在世界中的鮮活的具體存在。
同時,基礎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做到四個突破:從優秀綿羊到勇敢探索者的突破,轉變好學生“好”的標準;從同質化、標準化到個性化的突破,走向平均化的終結;從“問”始,學會學習;讓失敗成為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失敗中鍛造創造性人格。
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朱焱(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
自主培養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早期培養是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定位。拔尖不是掐尖,早期培養也不是掐尖招生。南京市第一中學緊抓“協同”一詞,對內強調構筑育人“生態圈”,調動整合學校內部的各要素,指向共同目標實現和整體價值最優;對外強調構建培養“共同體”,加強高中學校與大學、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高新企業等的協同,指向課程資源和學習方式的豐富性和創新性。
這種協同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是融合,多學科、跨學科融合,多種學習方式聚合; 第二是貫通,向上與高等教育銜接,向下對義務教育輻射,開展課程共享、平臺共建、人才發現和選拔以及育人成效評價;第三是融通,打開校門、跳出教育,充分開展科教融匯、職普融通,利用更多社會資源、家庭資源,進行多方協同。
人才培養不能單打獨斗,育苗固然重要,培土更為關鍵;育才固然重要,育人更為根本,應該讓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共識,建成因材施教的體系,讓人才苗子不斷涌現,讓不同才能的人脫穎而出。
科學與人文同源,相互交融、相互編織、相互激蕩,成就了“創新人才培養”,又在課程改革的折射中,指向育人方式的走向與變革。從認知本質到實踐洞察,我們期盼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當下,打通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構建一個“讓人成為人”的教育生態場。